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,中華文化日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心。2014年,教育部印發了《關於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意見》和2021年《關於在中小學課程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意見》 ,進一步強調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根本精神、堅持中華民族共同理想信念、樹立民族文化價值觀自信的重要性。
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,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思維方式、價值取向、倫理觀念和理想人格的傳播和教育,大致可概括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、家國情懷、崇德向善的道德的人格修養。
張岱年先生認為,“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來自儒家哲學,來自儒家所提倡的積極有為,奮發向上的思想態度。孔子自稱‘發憤忘食、樂以忘憂’,重視剛毅,表現了積極有為的態度。”這種積極有為的態度便是自強不息。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現,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動力。自強不息出自《易經·象傳·乾》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意即天體(日月星辰)剛強勁健地運行,君子也應該像天體運行一樣,剛毅有為,努力進取,永不停息。“《周易大傳》中的‘剛健’、‘自強不息’的觀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進取精神的集中表示,也就是古代文化發展的內在思想基礎。”這種自強、剛健有為的信念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推動曆史文化向前發展。
就社會主義政治工作生活方式而言,自強不息的精神方面表現在對內進行反抗壓迫,對外經濟抵禦侵略上。張岱年先生自己認為:“一、中國人民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傳統,對外來侵略我們不能容忍。”“二、中國作為人民政府對內有反抗暴政、反抗壓迫的傳統”。“這個具有優良企業文化對於傳統,可以用《易傳》中的四個字‘自強不息’來概括”。正是一個自強不息的精神,激勵實現中華優秀兒女一次次地推翻暴政,建立新的政權,推動我國曆史教育發展;正是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,激勵學生中華兒女都是一次又一次抵禦了外來侵略,保衛了國家信息安全和民族尊嚴。
51